加強和改進食品安全風險交流,是新版《食品安全法》的一大特色。長期以來,風險交流一直是食品安全管理鏈條上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已引起各界高度關注。日前在北京舉行的2015年國際食品安全大會上,與會中外專家一致認為:“盡管中國食品安全的整體水平有所上升,但基礎仍需夯實,其中風險交流既是中國食品安全的短板,也是全球食品安全的難題。”
食品安全風險交流,簡而言之就是各利益相關方對風險因素及認知互相交換信息和意見的過程。過去,由于風險交流工作不順暢、科普宣教力度不夠高,造成信息不對稱與信任危機,導致公眾對食品安全的感知與行業(yè)和科技界的認知之間差距較大,再加上一些人有意無意的炒作,使部分消費者“一朝遭蛇咬十年怕井繩”,甚至在部分領域一度出現(xiàn)“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恐慌情緒。
以食品添加劑為例,由于公眾對其不甚了解再加上部分不良企業(yè)亂加濫用,使一些消費者談之色變,認為它是食品亂象頻出的罪魁禍首。其實從一定意義上講,沒有食品添加劑就沒有現(xiàn)代食品加工業(yè),《食品安全法》對使用添加劑的要求是確保“安全、必要”而非禁止。被公眾廣為詬病的三聚氰胺、蘇丹紅等并不是食品添加劑,造成食品安全事件的根子在于涉事企業(yè)的違法添加而非食品添加劑自身。因此需要通過交流,讓消費者知道食品添加劑不是問題,非法添加才是風險。
再以白酒為例,由于宣傳溝通不到位,導致公眾對“新工藝白酒、食用酒精、勾兌”產(chǎn)生偏見。實際上,國家標準允許的白酒工藝路線有三條:固態(tài)法、固液法、液態(tài)法,固態(tài)法釀造的白酒可以稱為傳統(tǒng)白酒,后二者可以稱為新工藝白酒。無論用哪種工藝生產(chǎn)的白酒,只要符合相關的國家標準就都是安全可靠的。至于食用酒精,顧名思義就是可以食用的。
我國以前發(fā)生的幾起“毒酒”事件都是犯罪分子使用“甲醇”造成的,但不明真相的人卻以訛傳訛將其歸罪于“酒精兌水”,這顯然是張冠李戴。
說到勾兌,它更是白酒釀造中不可或缺的環(huán)節(jié),而且是技術性蠻高的絕活兒。所以需要通過交流告訴公眾:傳統(tǒng)白酒是個寶,新工藝白酒也很好,勾兌程序不可少,食用酒精恐懼癥沒必要。
為補齊風險交流的短板,必須確?!妒称钒踩ā返穆鋵崱J紫日鞴懿块T、產(chǎn)業(yè)界、科技界要強化風險交流意識,增強主動性、自覺性,注重事前交流、日常交流,避免“馬后炮”,摒棄“臨時抱佛腳”。其次要建全風險交流機制,增強制度性、協(xié)同性,政府主導搭建平臺,行業(yè)協(xié)會、檢測部門、科研機構、企業(yè)、媒體、公眾等共同參與平等對話,體現(xiàn)風險共治原則,堅持“科學、客觀、及時、公開”的宗旨,準確說明問題,正確引導輿情。再次要提高風險交流水平,增強科普性、互動性,接地氣連民心,講真話交實情,不回避問題不推諉責任,以百姓聽得懂的話答疑解惑,重塑公眾信心。最后消費者也要理性參與風險交流,既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又不被沒有科學依據(jù)的小道消息乃至謠言所誤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