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酒令”下的酒桌文化思考
今天,你喝了嗎?這句貌似自嘲的話,曾經(jīng)在人們心中是那樣的根深蒂固。你喝可以,但不可以不喝。你不喝,你就是不可信任、不可深交之人。
但“五一”以來,許多以酒會友的人們不再以“感情深一口悶”為喝好基準了,如今醉駕就是犯罪,“開車不喝酒,喝酒不開車”逐漸成為車主們不可回避的社會責任。然而,醉駕入刑不僅僅對車主們的飲酒觀念發(fā)生了影響,也讓傳承數(shù)千年的酒文化和人們生活的行為習慣逐漸改變。酒桌上一句“我開車了”也成了最新最熱的擋酒詞。
酒駕入刑,我不喝不是我不夠意思,但我開車了,如果你硬勸我喝,反倒顯得你不仁不義了?!?br> “對于開車的人,我們在酒桌上不會刻意去勸酒了,反而會提醒他們,如果開車了就不要喝酒,如果想喝酒,就把車放下,喝完打的回去。咱們這里的代駕行業(yè)并不成熟,所以找人代駕并不放心。聽說,有些女人專門去學了開車,就是為了接酒后老公或者男友?!睆埾壬f,“因為有些人不再喝酒,用茶或者飲料代替,說實話,我個人感覺氣氛就沒有所有人都喝酒那么好了,有的時候還有些冷場,“酒后吐真言”有時喝酒就是為了交心,你不醉,不狂,何來交心呢,那還不如大家一起去茶館。”
中國,酒桌文化有著幾千年的文化,被一朝入刑“禁足”了,醉駕入刑沒有錯,它是為了廣大人民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所著想,使那些酒后“飛車黨”不再肆意妄為了?!?br> 當然,在這樣的“禁酒令”的大背景下,也有些人探尋著新的社交方式,如:去咖啡廳、去茶館、或者光吃飯不喝酒,亦或請人喝酒不如請人去流汗等新的交流途徑,但如果想真正地代替酒桌文化,可能還需要漫長的等待。變更是必然的,它更像是一種時間塵埃的積累,當達到一定厚度時候,就會發(fā)生質(zhì)的變化。
但既然是幾年流傳下來的文化,我們是否能在變更之余,更好的將其傳承下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