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探源華夏文明,就繞不開仰韶文化,作為華夏文明的源頭,仰韶文化舉足輕重。細細回味仰韶,中國許多燦爛的文化,也許就在其中!有幸,近些年仰韶文化又涌現(xiàn)出新的考古成果,為此特開本專題,以作思考!
約7000年前,舊石器時代結(jié)束,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其中陶器的發(fā)明,是重要標志之一,陶的出現(xiàn),極大地改變了新石器時代人類的生活,在人們熟悉的仰韶文化彩陶中,有一種很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器物——雙耳小口尖底瓶。
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尖底瓶包括西安半坡、廟底溝、西王村、王灣、大河村等類型,向西包括馬家窯類型。小口尖底瓶類器皿出土數(shù)量非常之多,國內(nèi)各地博物館館藏加起來有數(shù)百只之多,這說明仰韶文化的尖底瓶應屬當時比較常用的陶器。
小口尖底瓶在7000年前的用途到底是什么?
關(guān)于小口尖底瓶的功能用途,多少年來學術(shù)界、考古界眾說紛紜,有“酒器”“禮器”“欹器”“汲水器”等幾種說法。“汲水器”的說法影響面較廣,認可這種觀點者目前仍占主流。這種說法認為它是生活中的實用器,汲水時系繩于雙耳,水至半瓶,重心下移,瓶身就自動端正,浮于水中,若注滿水,瓶身就覆沒于水中。但經(jīng)實驗證明無法有效使用于汲水,質(zhì)疑小口尖底瓶是汲水器的學者和相關(guān)論述越來越多。
“禮器說”的觀點以考古學泰斗蘇秉琦先生為代表。其一,小口尖底的器型盛裝液體不可太滿,證明它盛裝的物品具有象征性、禮節(jié)性。其二,尖底瓶盛裝液體后不能隨便放置,只能提攜、懸掛高處或抱在手上,這種強制性的要求和設(shè)計暗含著尖底瓶可能與宗教、禮儀相關(guān)。第三,甲骨文中的酉字有的就是尖底瓶的象形。其中所裝的不應是日常飲用的水,而應是禮儀、祭祀用酒。根據(jù)尖底瓶的存在以及其他一些現(xiàn)象,蘇先生認為半坡時代正處于社會轉(zhuǎn)變期,“有些彩陶應屬神職人員專用器皿,當時或已出現(xiàn)了腦力與體力勞動的分工”(蘇秉琦《關(guān)于重建中國史前史的思考》,《考古》1991年第12期)。
隨著分析技術(shù)的進步,小口尖底瓶用途之謎逐漸被揭開,國際著名考古學家劉莉研究團隊對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組合進行了科學分析。“在漏斗、尖底瓶和大口盆的內(nèi)壁上有明顯的黃色殘留物,顯然是使用過程中留下的。淀粉粒、植硅體及化學成分分析的結(jié)果證實這些殘留物中包含有豐富的黍亞科、早熟禾亞科和根塊植物的淀粉粒以及來自黍和大麥穎殼的植硅體;其中淀粉粒具有經(jīng)過發(fā)芽和釀造產(chǎn)生的形態(tài)變化特征,化學分析發(fā)現(xiàn)有草酸。證明這些陶器用于釀造谷芽酒。尖底瓶的器型特殊,其錐狀的底部有利于釀酒過程中沉淀渣滓(谷物的穎殼等)。”“仰韶文化的尖底瓶為飲酒器的推測可以利用微痕分析的方法來檢驗。如果竹子或蘆葦用作吸管,很可能會在尖底瓶口部留下摩擦痕跡。經(jīng)觀察,不少尖底瓶的口沿部有明顯的豎向擦痕,與我們實驗考古中用蘆葦摩擦陶片后留下的痕跡接近。仰韶晚期的尖底瓶器型大、口部呈喇叭口,這一變化可能是為了便于咂酒群飲”,“尖底瓶既是釀酒器、貯酒器,又是飲酒器。”(劉莉《早期陶器、煮粥、釀酒與社會復雜化的發(fā)展》,《中原文物》2017年第2期)。尖底瓶因為酒器的用途,才衍生出禮器的用途。
為什么小口尖底瓶要做成尖底?
做成“尖底”,當時一定是決定了它不同于平底器皿的特殊功能。作為禮器的嚴肅性,祭祀的時候要雙手抱瓶或放置在架上,不能隨意放置,“尊”字的甲骨文就是盛酒尖底瓶雙手捧起的形態(tài)。作為生活用器也需要放置而保持不倒,合理的解釋是尖底容易插在火堆的灰燼,煮粥或釀酒、溫酒。
仰韶文化時期,除了使用小口尖底瓶釀酒、飲酒,人們還將彩陶器應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很多使用的陶器皿上都繪上了珍貴的原始畫作,這些畫作為所有人揭開了當時社會生活真實的面紗,如惟妙惟肖的花、草、魚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還有天象紋,如太陽、月亮、浩瀚的星空等,無不彰顯著仰韶人的智慧。通過小口尖底瓶和這些圖案,我們不難勾勒出一幅新石器時代人們的生活場景:7000年前的黃河流域,仰韶人刀耕火種,建起大房子,制作各種美麗的彩陶,用彩陶小口尖底瓶釀酒、飲酒,在大房子里載歌載舞……
7000年后的仰韶人匠心釀制的彩陶坊天時—日、月、星,獻給追求美好生活的人們!
不管是七千年前,還是七千年后,酒,永遠與肆意快樂的人生相伴!?。ㄍ踯妼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