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它的名字一定叫酒。
猶如白蘭地反映著法蘭西民族的浪漫與激情,威士忌藏匿著英格蘭民族的貴族氣質,伏特加蘊含著戰(zhàn)斗民族的直爽與剛烈,中國白酒包羅的文化涉及到了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勇恭廉等方方面面。甚至可以說,白酒文化便是中國文化的一個縮影版本。
酒以成禮,源于古俗古義。
“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友斯饗,日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發(fā)軔于夏朝的酒文化,在幾千年歷史長河中熠熠閃光。春秋時期,《左傳》有云:“君子曰:酒以成禮,不繼以淫,義也。以君成禮,弗納于淫,仁也。”幾千多來,與西方為了欣賞酒而飲酒不同,國人飲酒被賦予了更多的場景和情懷。
從古至今,隋唐以前,酒主要作為溝通交流的載體,人們借酒抒發(fā)著對人生的感悟、對社會的憂思、對歷史的慨嘆。到了唐代,飲酒鮮有節(jié)制,講究“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復醒。”而從宋代開始,先人們開始注重節(jié)飲和禮飲,而到了清代,文人們著書將酒禮的規(guī)矩一條一條陳述出來,約束自己的同時也勸誡世人,清人張晉壽《酒德》有云:量小隨意、客各盡歡、寬嚴并濟、各適其意、勿強所難。
甜美的回憶、綿綿的愁緒、真誠的祝福、偉大的抱負……當白酒碰上這些,勢必將演繹出蕩氣回腸的久別重逢。而飲者們的情緒,也統(tǒng)統(tǒng)在飲酒的過程中得到了升華、得到了寄托、得到了解脫、得到了安慰。從古至今,盡意的場景往往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浩渺無際、深沉無底的情意的交流與貯存。
因此,得益于深入滲透文學藝術、人生態(tài)度、審美情趣等方面,由飲酒流傳下的美妙場景數(shù)不勝數(shù)。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喝的是綿綿的離別思緒;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喝的是朋友之間的深情厚誼;
“皇圖霸業(yè)談笑中,不勝人生一場醉。”喝的是江湖兒女的快意恩仇;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喝的是胸懷天下的氣魄;
然而,隨著時間駕臨到新時代,由商業(yè)目的領銜的酒桌文化直接導致白酒原本的禮儀情懷文化逐漸褪色。“握十次手,不如喝一頓酒。”握手只是禮儀,酒是直接將人的情感托起,與其冷冰冰地握手,不如熱乎乎地喝酒,毫無問題。但是,以“誘惑”去達成目的的手段,顯然沒有以“慶祝”來加深關系來得更歇斯底里。
此外,醉玉頹山學道者寥寥可數(shù),而隨意醉酒之人不勝枚舉。勸酒、酗酒等是酒文化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畸型陋習,也在現(xiàn)代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被慢慢放大。
近年來,酗酒、酒駕、未成年人飲酒等不文明飲酒行為滋生,給行業(yè)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蒙上了一層厚重的陰影。
就在這個月,有邯鄲少年,自詡有武松十八碗過崗打虎之勇,商家亦不查其是否成年,少年連飲7碗摔碗酒,卒;句容兩男子,醉酒盲目打抱不平、尋釁滋事,掰斷警察手指,被刑拘;晉江三兄弟,自以為有桃園結義之情,目無王法醉駕準備再豪飲,被刑拘......等頻頻見諸報端。
借用一句經典的話,這背后是道德文化的扭曲還是自知之明的淪喪?
拋開飲酒時“蓮花指、輕舉杯、深入喉、舒展眉、重置杯、喊聲美”的繁文縟節(jié),“理性飲酒、禮性飲酒”應該被作為復興中國白酒文化的圭臬。
如今,一方面,從技藝到記憶、從內部到外部、從國家到世界,名優(yōu)酒主導的白酒“申遺”在如火如荼地推進。另一方面,為復興中國白酒文化,在重現(xiàn)昔日禮性飲酒場景的同時,名優(yōu)酒企紛紛將“倡導理性飲酒”視為企業(yè)社會責任的重要承諾,號召更多人關注飲酒領域的不良現(xiàn)象,并做出有益的改變。
禮性飲酒、理性飲酒既是社會的進步表現(xiàn),也是行業(yè)有序發(fā)展的有力保障。積極推廣輕松淡飲、理性飲酒的理念,讓酒真正成為文明的使者,讓酒的魅力與價值重新綻放,需要所有人的努力。
重拾精華,應該能消融桎梏飲用場景許久的陋習。別讓白酒文化,消失在歲月的紅塵中。(糖酒快訊 深南)